她一生只做一件事,让无数人爱上云南!
杨丽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都不陌生,她是中国最有名的舞蹈界、艺术家。甚至可以说 ,一提到云南,大家就会自然地想到杨丽萍那曼妙的孔雀舞身姿。
论及跳孔雀舞,杨丽萍的确是第一人。甚至可以说,是杨丽萍定义了孔雀舞。
我们常把衣锦还乡挂在嘴边,
但到底怎样才是热爱家乡呢?
对于著名艺术家杨丽萍来说,
对于云南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
因为她那支近乎完美的孔雀舞,
云南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神秘圣地。
因为她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推广,
《云南映象》在全球成功上演5000多场,
成为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艺术名片。
最近一条也受潘祥记鲜花饼品牌的邀请远赴云南,
采访到了杨丽萍,
并记录了她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
▼
孔雀舞第一人
云南孕育了杨丽萍
杨丽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都不陌生,她是中国最有名的舞蹈界、艺术家。甚至可以说 ,一提到
云南,大家就会自然地想到杨丽萍那曼妙的孔雀舞身姿。
论及跳孔雀舞,杨丽萍的确是第一人。甚至可以说,是杨丽萍定义了孔雀舞。
杨丽萍出生于云南白族的小村庄,能歌善舞的民族基因使她自小就展现了惊人的舞蹈天赋。
13岁那年,杨丽萍顺利进入了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学习,那时候的她去哪里都是一个人。除了练功,她
会在草地上,在河水边,安安静静地观察孔雀的一举一动,并学习着如何模仿它们。
当时她的这些行为在同学眼中被看作是孤僻和奇怪,但正是这些观察孔雀的细枝末节,
成了她日后凭借孔雀舞闻名于世的滋养。
1986年,杨丽萍凭借舞蹈《雀之灵》而一举成名,成为大众心中的“孔雀公主”。
而云南也因此在全国人民心目中跟“神秘”、“纯净”、“天然”等美好的词汇挂上印象。
名利有时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因此迷失了自己,
涉猎太多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生命力很快枯竭。而杨丽萍作为一个舞蹈家,
这种舞蹈的纯净感正是来自多年来她只做好一件事,只把自己钟爱的舞蹈跳好。
孔雀舞让她功成名就
云南才是最终的皈依
90年代的杨丽萍,用一句如日中天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从云南小城一路跳到北京,一般的人一定会无比珍惜,因为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
春晚才是最大的舞台,北京才拥有最多的演出机会。
可在这个时候,杨丽萍却毅然决定从北京回到自己的故乡云南,因为她只是想专注做好一件事,
把她所深爱的故乡——云南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到极致。
一个正处于黄金时期的舞者,选择了退场。她选择退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彩云之南,回归了自己
眷念不已的故乡。只有在云南,她才能得到持续的滋养,寻求更多的艺术灵感。
这次回归,绝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希望以艺术的形式将故乡呈现世人面前。2000年,时年
42岁的杨丽萍将户口迁回云南,并从中央民族歌舞团办理了退休,也卖掉了房子。
她只为了做一件事——弘扬和保护日渐衰微的民族舞蹈。
为此,她跋山涉水去到云南大山深处,挑选来自农村里的青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演。
她把民间繁杂的艺术形式过滤,筛选,再创造以后搬上舞台,
推出了《云南映象》,《云南响声》、《藏迷》等一系列作品。
她要这些热爱舞蹈的年轻人们在舞蹈中表现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蚂蚁如何走路,
男女如何相爱,跳神灵,天地,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演绎。
十几年来,《云南映象》上演5000多场,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也相继举办了数百场,引起巨大轰动,
成为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艺术名片。
《云南映象》是她对这片土地深刻的感情表达。身为云南人骨子里流淌的基因让她获得了生命最丰富的滋养,
当她从这些滋养中得到力量,能够“反哺”这片热土时,对它的传扬,便成了她幸福的使命。
渗透在云南人骨子里的
匠心态度
熟悉杨丽萍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出于舞蹈的爱,令她对自己
做的每一件事情怀着着天然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也许在别人看来,她跳舞的方法是在苦虐自己,但在她自己看来,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对她来说才是最舒服的状态。
杨丽萍用千锤百炼的舞姿成就了云南土地上一张耀眼的艺术名片。
但云南,能令杨丽萍倾其一生去歌颂,远不止于此。这里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还有很多传承自古的民族手工技艺:云南鲜花饼、白族扎染、新华村银器、剑川木雕、建水紫陶……
匠心态度,是渗透在云南人骨子里的。大到一座建筑,小到一块鲜花饼,
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匠人们传承至今的匠心风骨。
每一个云南人都热爱鲜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杨丽萍也同样爱侍弄各种鲜花和各种植物,
她的园子有一年四季常开的鲜花。
她用心去观察它们,觉得园中的花是自己的女儿,鸟是儿子,甚至一棵树木是自己外孙女。
这样的即使没有孩子,也很满足了。
出于对鲜花的热爱以及对于坚持匠心的共鸣,让杨丽萍结缘了云南老字号鲜花饼品牌——潘祥记。
在杨丽萍看来,不仅是云南的民族舞蹈,还有云南的鲜花饼,
这些都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出生云南的公众人物,她义不容辞。